close

  本報記者 邱晨輝《中國青年報》(2014年10月14日03版)
  過去一周,如同北京連續多日被霧霾籠罩一樣,中國科技界也經歷了連續多日的“壞天氣”。
  8日,隨著2014諾貝爾化學獎被美國和德國科學家摘取的消息公佈,本年度諾貝爾獎有關自然科學領域的獎項均已頒畢。這意味著,此前湯森路透關於4位華裔科學家有望獲得諾獎的預測落空了,華人與諾獎再次無緣。
  國人的諾獎情結因為湯森路透的預測再次發作,如果說諾獎的最後結果只是讓滿懷期待的科技界垂頭喪氣了一下,那麼時隔兩日公佈的《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以下稱通報),則讓整個科技界遭受不小的陣痛。
  這是中央今年開展的第一次巡視,科技部同復旦大學和中糧集團一起成為該專項巡視的對象。科技部將其稱作是“一次嚴格‘體檢’”,其當天公佈的“體檢報告”不僅涉及科技部有關幹部兼職過多、學會協會缺乏有效監管等科技部自身層面的問題,也不乏5所大學7名教授套取專項科研資金並有兩人被判刑等科教界“爆炸性”信息的披露,其內容和一些用詞力度之罕見令人咋舌。
  最受關註的莫過於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被依法批捕消息的證實。此前,包括中國青年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道,審計署2012年審計發現,5所大學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其中就涉及李寧等人承擔的由農業部牽頭組織實施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有關課題。10日公佈的通報稱“科技部停止了李寧等人承擔的所有項目經費”。
  李寧因其擁有院士這一我國最高科學技術稱號,加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對院士制度深化改革,所以這一新聞自然引發社會廣泛關註。通報次日,中國工程院也通過媒體對外稱該院將視司法機關認定的事實、性質和生效的判決,依據前不久院士大會修訂的《中國工程院章程》和有關規定,按照程序對李寧作出嚴肅處理。
  但對科技界人士來說,通報中有關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方面的深度剖析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不管是“科技管理存在失之於軟、失之於寬”的說法,還是“科技部通過結題驗收、專項審計、巡視檢查、重點檢查等方式,對科研經費和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發現了許多問題,但處罰力度不夠,沒有起到震懾、教育警示作用”的反思,都令那些身處其中的科學家感觸頗深。
  首當其衝的是科研經費管理和科研項目成果弄虛作假問題,通報稱其“不夠科學完善”。
  有意思的是,同日公佈的《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也提到了相關問題,該通報稱,該校在2008年至2013年,有25個項目在同一時間多渠道申請獲得資助,屬於重覆申報課題;有兩個項目涉及的4個專利授權日在項目執行期前,屬於用舊專利充抵新課題成果。
  多渠道、重覆申報在科技界早已不是新鮮事。中國青年報記者瞭解,中國農科院在2014年年初就毫不避諱地公佈,該院2012年各研究所的科研項目渠道平均多達21個,其中來源渠道最廣的3個研究所可達到43個、34個和25個。
  中央也要求,要徹底改變政出多門、九龍治水的格局,堅持按目標成果、績效考核為導向進行資源分配,統籌科技資源。教育部一位官員告訴記者,“現在專項設得多,各個部門都在設,很容易脫離監管。立項管理幾個人就定了,極少去研究這些項目是不是國計民生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
  另一個讓科學家頭疼的問題,即年底突擊發錢,或是集中湊發票在這次通報中也有所體現——“未來將單位科研信用與結餘資金的回收或留用政策相掛鉤,建立獎優懲劣的激勵約束機制”。
  具體來說,對完成項目好、資金使用規範的單位,結餘資金可按規定留給單位統籌用於科研活動。對完成項目不好,資金使用不規範的,結餘資金全部收回。
  中青報記者瞭解到,不少高校課題組負責人要求學生,平時出去吃飯或者買東西儘量開發票,抬頭開學校名字,項目為辦公用品,這是十分常見的事。“上一年沒用完的預算如果留到下一年,下一年的預算就不會給你那麼多了”,這樣的說法在曾經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下一度盛行,審計領域的預算制度和科學工作不時發生碰撞。
  難能可貴的是,此次通報並沒有迴避科研項目管理存在廉政風險的問題。
  通報披露,我國科研項目立項有審批權力過於集中、項目管理所有環節由一個司甚至一個處負責,評審專家庫分散在各司處管理,透明度不夠,存在一些操作空間,缺乏有效制約和監管,存在廉政風險的問題。
  今年五四青年節,一位歸國青年創業者在中關村一次創業會議上公開呼籲健全科技部項目即863、973和科技支撐計劃等申報、管理的科學性。他說,回國後就有同行前輩告誡他,要多往部里跑,和處長接觸,“邀請他們去你們公司參觀參觀,關係搞好了就能拿到項目”。這樣的說法引起多位在場者的頻頻點頭。
  李寧被批捕的消息證實後,有媒體報道,2008年就有人在網上舉報,作為一項國家級課題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李寧,也參與申報了這個課題,集“運動員”和“裁判員”於一身,僅在投票時進行了形式上的迴避,致使結果不公。
  科技部通報稱,要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對專家參加評審工作情況,如專家打分和專家評審意見進行客觀記錄,加強對專家行為的管理。要建立健全評審專家輪換、調整機制和迴避制度,及時更新專家庫,解決個別領域項目指南編製、評審、實施過於集中在少數專家的問題。
  在科技界,重申報、輕驗收的說法一直流傳,並被認為是造成“科研爛尾樓”出現的重要原因。根據科技部通報披露的最新情況,2012年科技部組織專家對已驗收的7個重大專項46個項目(課題)進行了抽查,對5個課題存在成果充抵的行為予以通報批評,要求重新驗收。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在接受中青報記者採訪時呼籲,“科研管理畸形機制亟待扭轉”,他說,“要將嚴格的‘過程管控’轉為嚴格的‘成果驗收和績效考評’,規定科研活動應達到的成果產出要求,並根據完成情況和效果考核實施科研經費分階段撥付。”
  “嚴把驗收關,防止走過場”,科技部10日的通報里也用了這般曾頻頻在報端出現的詞彙,通報稱,今後進一步加強對驗收項目的抽查,對於驗收文件、資料、數據、成果不真實,弄虛作假的,要依規依法嚴肅處理,並建立“黑名單”制度。每年各組織實施單位都必須提交應結題項目的驗收情況報告,及時清理應結題驗收項目,對逾期未進行結題驗收的項目要建立清單,查找原因,提出處理意見。
  不過,如何科學“驗收”,也拷問著申報過程中“如何避免權力集中”、“看重人情關係”的問題。北京大學醫學部一位教授告訴中青報記者,一些評審驗收工作看似嚴謹和認真,實際上卻是簡單和粗放,比如數一數發表了多少篇SCI論文,算一算影響因子多少分,查一查引用了多少次,來判別其創新性或影響力,而鮮對論文內容深究。
  北京上空的霧霾已經被呼嘯的北風“吹走”,科技霧霾何時能等到風來?好在,科技部已經做出了“進一步整改”的姿態。
  本報北京10月13日電  (原標題:吹散“霧霾” 科研管理期待疾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yvoodlsdfrgj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